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特別是疾病譜、人口譜的變化,健康觀念的更新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以恢復功能為導向的現代康復醫學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我國興起并蓬勃發展。Who早在1978年《阿拉木圖宣言》中就把康復與保健、預防、治療并列為現代醫學的四大領域。衛生部領導多次強調康復應與預防、醫療、保健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全面醫學(comprehensive)已將康復醫學包括在內,成為醫學的第四方面(the fourth phase of medicine)特別最近幾年,我們國家大、中城市康復醫學科的發展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快速成長,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康復醫療已經發展到了社區,我們山東省很多城市也已經建立了醫療康復科,由于康復醫學科相對其他醫學科室(內、外、婦、兒等)成立、發展和起步均較晚,現在康復醫學已成為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基礎學科之一,衛生部也于1984年發通知要求所有醫學院校講授康復醫學,但大部分非醫學人士對康復的了解還不是很多,在此簡單地和大家探討、學習一下關于康復的一些概念和理念的理解。
了解康復的概念和理念,我們需先復習一下關于健康的概念,1946年WHO(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確定健康(health)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疾病或虛弱的消除,而是身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美狀態。”定義從原來的醫療二維思維:治病——救命;發展到三維:治病——救命——功能,強調了功能;定義從原來醫學的生物學模式轉變成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從對以上健康概念的理解,可見康復在病、傷、殘者醫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必需性,同時也說明了康復不僅需要病人及其家屬、醫療機構的積極參與,更多地是需要社會各界、各部門的共同參與。
康復可以簡單通俗地這樣理解——“康”安也、“復”返也,康復即是運用各種綜合措施和治療手段,讓病、傷、殘者能夠恢復到最佳的生活狀態,盡早地重返家庭和社會。《康復醫學》第3版對康復的定義是:“康復(rehabilitation)是達到下述目標的一個過程,旨在通過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消除或減輕病、傷、殘者身心、社會功能障礙,達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會功能上的最佳水平,從而使其借助某種手段,改變其生活,增強自立能力,使病、傷、殘者能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
康復的概念理解了,那么如何達到和實現康復的目標呢?康復目標最終的實現,需要處理好的環節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最先應理解和了解的可能就是康復的理念,下面淺談幾點理解,供大家參考:
一、醫學服務模式由二維到三維的真正轉變是康復目標實現的基礎保障:
剛才已提到醫療服務模式由二維思維的生物醫學模式:治病——救命,轉變為三維思維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強調突出了功能的恢復,包括自身心理、軀體功能的恢復和重返社會職業勞動能力的提高,從而使患者實際受益、社會受益。三維醫療服務模式中的“社會”剛才也已提到了其在康復目標實現中的重要性,這里需重點指出的是我們大家包括每一位醫者、治療師、護理人員、患者本人及其親屬都應該認識到健康的三維思維方式,亦包括醫療系統中的預防、早期識別、門診、住院及出院后患者的醫療康復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等方面,都應滲透著三維思維的醫療服務理念,也就是說不能忽略功能的恢復,在疾病急性期的搶救治療階段和恢復期的治療過程中都應同時進行最為有效的康復治療。
二、關于神經損傷后的再生和適應能力問題的討論,充分認識康復訓練能促進并加強此過程的進程,是康復治療神經損傷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
在《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面康復治療》一書的序中,一位權威——Otfried Foerster 的神經病學和神經外科學教授,他寫了關于治療性鍛煉的文章發表在《Handbuch der Neurologie》一書中記錄了他的治療性鍛煉的觀點,很接近我們現代的觀點(Foerster 1936):“毫無疑問,大部分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起的運動障礙或多或少地被完全代償,這是因為神經組織在正常情況下固有的適應和順應的結果,即使是神經系統的實質性損傷,也能利用神經系統未受損部分的仍然可以利用的全部能力進行代償,這是自然發生,即不是損傷的逆轉,也不是被破壞的神經組織的再生,而是靠神經系統殘余部分的重組。這不是一臺由各個零部件組成的機器,當一個零部件失效時,機器就停止了運轉,相反,神經系統具有極好的可塑性和令人驚奇的廣泛適應性,這種可塑性和適應性不僅產生于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其自身物質的破壞也是如此。治療性鍛煉影響自然恢復的進程,它能促進并加強這個進程。事實上,當恢復的必要能力處于潛伏狀態時,治療性鍛煉作為其推動力并不是不可能的、、、、、、”
由于上述神經系統可塑性的新發現(Stein 等2000),由于新藥理學方面的進展——但這些都必須通過神經康復的系統應用,神經病學事實上變成了一個以康復治療為驅動力的專科(kesselring 1997)。通過研究神經細胞及其聯系以及神經遞質系統,通過影像檢查記錄功能改變(Frackowiak 等1997)及康復效果的評定(雖然很難)表明,成人的中樞神經具有驚人的再生和適應潛力,這種潛力能被增強。神經組織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對生理和心理的了解,這種潛力可以被理解為是學習的基礎。以上所描述的內容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成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存在著可再生性,并具有極好的可塑性和令人驚奇的廣泛適應性、適應潛力,通過治療性鍛煉,也就是康復訓練和治療,可影響其自然恢復的過程,并能促進和加強這個進程。
三、要達到康復目標的最終實現,正確了解和掌握康復治療的介入時機、介入時間也至關重要,總的原則是宜早不宜晚,應盡早進行,但并不反對患病多年后再行康復治療仍有療效的觀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 對于“中風后所有活動的恢復或改善都發生在前3~6個月內。”的正確反思是:據報告,患者中風后5年仍有活動恢復和功能改善。通過正規的治療和不懈地完成家庭鍛煉計劃,后期的恢復是非常顯著的,(摘自《循序漸進偏癱患者的全面康復治療》)。在這里順便提一下對于康復療效的一些理解,康復不僅僅是指病人從臥床和不能活動到能夠自己或借助輔助器具站立、行走和部分生活的自理,此過程同時還包括病人心理狀態的恢復,對于完全性截癱通過現在的康復治療雖不能站立,但通過手法治療、康復訓練可以防止肌萎縮、褥瘡的發生,還可以減少病人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的發生次數,這都是康復治療的效果,雖看起來效果不是很明顯,但其對提高病人的生存、生活質量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在偏癱運動療法的視頻中的治療步驟是這樣的:對于病人在軟癱階段也就是弛緩階段,多見于疾病發展的早期,在病人病情穩定,血壓、心率平穩的情況下,即可進行康復治療,包括病人良肢位的擺放和肢體各關節的被動運動,這樣可以減輕病人各關節的損傷和減少肌肉組織痙攣的發生。坐位訓練在發病5日即可開始,當病人能保持80度、90度,坐位30分鐘后,即可以進行坐位平衡訓練,提高了病人軀體的平衡能力,為下一步病人進行站立、行走訓練打下了基礎。
以上情況說明康復治療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在強調早期有步驟施行康復治療和訓練的同時,并未否定患者發病時間長久以后,就失去了康復治療意義的說法。
四、針對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進行康復訓練和治療,涉及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普通的問題,那就是患者康復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最根本是解決和患者如何進行交流和溝通,如何激發和誘發患者康復的主觀能動性和正確確立不同時期的康復目標,以幫助患者完成康復治療的全過程。
為達到上述康復治療目標的最終實現,需對康復對象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和評定,并對康復對象康復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所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給與疏導和干預,幫助病人一步一步地完成康復計劃和目標,最終使康復總體目標得以的實現。
在此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心理治療的概念,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又稱精神治療,是應用心理學的原則和方法,通過治療者和被治療者的相互作用關系,醫治患者的心理、情緒、認知行為等問題。再則是需要了解殘疾的心理適應理論和慢性疾病及殘疾的心理治療,關于康復的心理治療在《康復醫學》第三版教材P180~186有詳細的敘述。
下面就有關于部分偏癱病人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做以簡單的分析:
1、初始階段(疾病的早期階段)——多表現為焦慮、痛苦、恐懼,通過積極的心理干預及疏導和及時正確必要的康復治療,一般病人都能渡過;
2、適應階段(疾病的弛緩期和痙攣期)——病人經過初始階段,能夠從心里接受治療,包括康復、藥物、心理等方面的治療,且表現出積極地治療情緒,較順利地完成初始階段的康復計劃和目標;
3、愈后階段(疾病的緩解期)——隨著病情發展的不同,或加重或減輕,康復治療效果或顯著或不明顯,病人心理狀態亦發生著不同的變化。病情加重、康復效果不明顯有可能再次導致病人出現悲觀、失望、失去治療信心,另一種表現形式也可能演變為“過分依賴”,或者“逆反心理”的出現,給下一步治療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另一方面好的情況是患者原發病病情減輕且康復治療效果明顯,形成了良性循環,對自我充滿自信、接受事實并不斷完善之,則可謂治療成功,但需注意的是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要注重培養患者堅定目標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最壞的一種表現形式(為少數發生)可見以下情況:患者在初始階段未能及時接受心理干預和疏導,心理落差過大——不能面對現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加之治療效果不明顯,醫者、患者家人和親屬的關心力度不夠及患者的自身性格因素等綜合壓力下,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輕生,此種情況雖很少發生,但亦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對健康概念的補充: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健康有以下三個標準:足夠的自我安全感,生活理想符合實際,保持人際關系良好。如果你總是抱怨周圍的人,你就要調整心態。為什么要調整心態?因為情緒對人的健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一般人都恐懼未來,所以在年輕的時候要多努力一些。人類共有的恐懼有六個:怕貧窮、怕被批評、怕得病、怕失去愛、怕年老和怕死亡。前兩個怕貧窮和怕被批評,經過自身努力可以改變;中間兩個怕得病和怕失去愛,經過自身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后兩個怕年老和怕死亡不可改變。所以力所能及則盡力,力不能及則由他去。我們如果能這樣想,情緒就會變好。
本文來源于搜狐網,侵刪。